回到工位,李自来输入密码,打开工作柜。
    凉凉娱乐的每一个工位都配有专属工作柜,需要输密码,十分安全。
    拉开最里面的柜门,里面是一份老旧的报纸,还有一座倒放的破裂的奖杯。
    李自来面无表情,把剧本塞进去。
    画面定格在老旧报纸上,日期是三年前的夏天,媒体新闻报的全版头条。
    标题是:【生命?荣誉?】
    下面是一张名为“秃鹫”
    的照片。
    照片拍摄地是非洲,照片画面是,一个孱弱的黑人小女孩奄奄一息倒在地上,长期的饥饿即将结束她的生命,旁边是一只秃鹫,它等待着女孩死亡,好像等待开饭的饕客。
    在那一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上,这张“秃鹫”
    凭借生与死的巨大冲击感,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斩获当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它的拍摄者,被誉为普利策摄影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黑色油墨风的天才新人,甚至出版过个人摄影集。
    然而,新闻报告之后,在感受照片震撼的同时,无数人发出这样的质问,摄影师当时为什么不先救人?
    舆论的压力很大,质问的声音越来越响,人们总是习惯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别人。
    却没有人想过,亲眼目睹着生命的逝去,这对年轻的心灵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况且当时并不具备救助条件。
    鲁迅说,人的悲伤是不能相通的。
    (鲁迅:我真说过)
    后续报道是,年轻的获奖者承受不住内心煎熬,以及舆论的压力,抑郁住院,闹过好几次自杀,父母为了给孩子换个环境,搬过新家,最后不知所踪,不了了之。
    这件事后来被称为“舆论棒杀天才”
    的典型,而人们再听到这件事时,反应只是,哦。
    大众总是擅忘的。
    报纸上有年轻人的照片,他有一张略显圆润的脸,个子很高,五官被打了马赛克,只能看到左耳垂有一颗痣。
    嘭的一声柜门关上。
    李自来消瘦的脸上有几分郁色,脖颈有点痒,他伸手挠了挠,骨感的耳垂上有一颗米粒大的小黑痣。
    ……
    确定好导演,
    对接好场地,
    安排好人员,
    租赁机器,
    搭建剧组,
    给主演讲戏……
    一切都紧锣密鼓的筹办开来,好像高度精密的机器转动了齿轮,资本是它的动力。
    一旬后,中传南广学院,嘭的一声窜天猴爆炸声中,逐梦演艺圈剧组正式开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