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退避有三还旧恩 (第2页)
元鹏听到这里,便问道元彧:“那后来呐!
这个国家的人就没有找他们吗?”
元彧摇了摇头,便继续说道:“商朝自纣王之后,国家衰退,早已并非往昔,后来周王得天下,逃至山林的叔齐,伯夷二人闻听西伯侯姬昌深得民心,更是善养老幼,得百姓拥戴而入周,商失百姓,更知无力回天,便用困山林不肯出来。
再后来文王仙逝,武王继位,拥兵伐纣。
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便首阳山隐居不出,二人采野果为生,不久饿死。
临死前,他们仍然感叹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
伯夷、叔齐虽知商朝气数已尽,但仍未了心中的义而坚守,后来,后人把他们宁死不食周粟的气节为后世之人敬仰。”
“所以公子是打算效仿叔齐,伯夷吗?”
元鹏听到这里,便感到十分的不妙。
顿时恳求的抱着元彧的大腿说道:“公子,不可啊!
奴才知道公子孝悌,可是大争之世,早已不是先秦时期那般礼教分明”
面对元鹏这般哭哭啼啼,元彧心中颇为难受,其实他心中比谁都明白,文帝时代已经过去久远,现如今兵权横行,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
他顺势看了眼元鹏,元鹏不忘摸着眼泪的说:“公子,失节是小,死生为大,公子切不可学那叔齐,伯夷那般莽夫行径,公子就算不为自己考虑,还有地下亡故的王爷,王妃,他们生养公子,自是希望公子您能子孙兴旺,福音满堂绝不会希望公子只尊礼法被圣贤书烧坏了脑子”
元彧缓缓的摸了摸元鹏的发髻然后说道:“穆远啊!
你可知现在并非我不愿偷生,而是时不与我,生不逢时罢了”
话毕,元彧朝着帐外看去,此时正值冬月,前日里刚刚下了今年的第一场初雪,山间积雪未消,也不见初晴之状,天气冷肃的让人难受不已,好在粮草供应及时这才免了受冻挨饿之罪,顺着帐外看去,将士穿的还是春秋时期的薄衣,如此严寒的天气仅凭屈屈薄衣就能御寒,着实为笑话。
不知何时起,侯莫陈崇已经带着慕容绍宗赶赴元彧的帅帐之中,简单的行完礼后,慕容绍宗将南境的情况给元彧讲述了一番,也算是工作上的交接,见二人将事物交接清楚后,侯莫陈崇便催促的问道:“不知道临淮王打算如何出兵,我和慕容绍宗将军定会极力配合临淮王此次征战顺利”
侯莫陈崇说完,不忘看一眼慕容绍宗,刚开始慕容绍宗还不懂为何好端端的将他镇守南境的职责换给了一个书生,但看见侯莫陈崇这般极力催促元彧出兵,想来定是尔朱兆的意思,既然如此,慕容绍宗便看破不说破的装聋作哑。
元彧看了看,然后对着侯莫陈崇说道:“退兵三百里”
“退兵三百里”
听完,侯莫陈崇和慕容绍宗顿时一脸的惊讶,从未见过那个将领这般打仗,眼看就要抵达南境边界,居然这个时候说退兵三百里,这种在气势上就输人一等,将来在后期又如何取胜。
听到这里,慕容绍宗便立马劝谏的说道“临淮王不可啊!
兵书有云: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说罢,慕容绍宗很是不懂,现在粮草充足,军力雄厚,可谓占的可乘之机,明明现在就有良好的时机却不用,反而鸣金撤军,着实不明白元彧心中所想。
“王爷如此用兵,当真懂得用兵之道”
元彧看了眼慕容绍宗,知道他很气愤,然后说道:“兵书十计,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此为笑里藏刀也”
元彧说完,便长叹息一声说道:“当年本王留宿南梁,梁王好客,以宾客之礼待之,我曾离梁时对梁王说,雁飞梁而不射,若来日与梁一战,比退避三舍而让之”
慕容绍宗听完,满是气愤的甩着衣袖说道:“退避三舍,临淮王可真是大度,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九十里,凡行兵打仗,最重要的便是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我们先于梁军到达战场,理应熟悉地形安营扎寨,以待天时,你这倒好,还没有开战,便矮人一截,将来我军如何与梁军一战”
见慕容绍宗如此生气,麾下大将窦泰说道:“敢问主帅,梁军居梁州又有百子关作为天险,我军若直驱入梁,难免梁军不会偷袭我军军营,若梁军来袭,主帅应当如何”
元彧见状,知道此行凶险,除了要和曾经较为亲切的南梁交恶,更重要的还要处理这边的将卒矛盾。
简直可以用心力交瘁来形容此刻的心情,没有办法,自从他打算趟这趟浑水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舍身取义的打算。
“窦泰将军所言甚是,不过我以修书一封告与梁帝作战日期,这一点,诸位尽可放心,作战之前,梁军不会兵犯我军”
元彧看了看慕容绍宗,又看了看营中其余部将,从这些部将眼中,元彧看出他们及其不情愿,且不说他是北魏没有权势的王爷,单凭这柔弱书生一句,众人便十分不能理解尔朱兆为何要让他来做这主帅一职。
“此事我已有定夺,休要在议”
见帐中将士皆有不服,元彧只能搬出虎符,虎符如同圣旨,见虎符者必须按照所持将领之命令行事。
慕容绍宗等人见状,皆是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罢了,罢了,你是主帅你说了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