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无我”的能力。佛教中有个词叫做“我执”。小乘佛法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执指的是人们执着于一个“自我”的假象,过度的自我关注,从而只能局限于一个狭隘的、矛盾的自我概念之中,无法意识到现实与存在的真相。虽然这是一个宗教中的概念,但实际上现代心理学里有许多的观念和疗法都与我执这个概念有许多的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森田疗法强调的从情绪本位转向目标和行动本位、认知行为疗法中和来访者那些不合理的核心信念辩驳,这些在本质上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来访者的我执,从而令他能够不拘泥、不沉浸于自己的问题之中,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于是那个“有问题的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存在了。
“我执”的对立面就是“无我”。
无我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无我并不是指你消失了,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没有了你。
而是你变成了一个通道,你联通了一切,你接纳了一切,你的内在毫无阻滞,你一切都不会拒绝,你一切都不会强留,顺其自然,为所能为。
就像你突然打开了,一切的存在都被你完全的接受,你什么都不会拒绝,什么都不会令你起波澜,你只会有选择的摘取你所想要的。
你不会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你从不会去维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因为你知道无论选择了那种观点那种立场,这都意味着你错过了和你持相反观点和立场的智慧,都意味着你只看到了这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角度,如果你执着并坚定的相信自己的看法,就意味着你必然是在以偏概全。
所以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这些概念统统都被你抛弃,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世上一切的对立本质上都是在制造割裂和矛盾,实质上矛盾并不存在,割裂也并不存在,矛盾的是人的思想,割裂的是人的认知。我们要怎样才能让一个深陷我执的人意识到善、恶的单薄与无力,怎样才能让人们明白好与坏根本不足以承载和区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呢?
人们无法接受不确定的事物,人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会抑制不住的产生焦虑,所以我们创造了二分法,用简单的黑和白来区分事物就能够极其方便和快捷的给事物贴上标签,非常迅速的就能够制造出人们已经“理解”了“未知”的假象。
他爱我?他不爱我?
不确定,不清楚,心中不停地猜度,脑中不住的盘旋,能尽快找到一个答案多好?能赶紧得出一个结论多好?
只需要一个确定的回答就能够结束这种焦虑,只需要一个明确的标签就能够不再担忧未知。但实际上人类的情感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用爱或不爱就能够区分。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或是生活中一些自诩直率的人会说:“爱,或者不爱,就是这么简单!爱就和我在一起,不爱就别浪费彼此的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人就是因为无法承受和面对未知的焦虑而选择用二分法来逃避问题。
爱是一个极端,不爱是另一个极端,情感绝对不仅仅只是由着两个极端构成,不爱的上面有喜欢,喜欢的上面有欣赏,欣赏的上面有一点点的爱,一点点的爱上面有想亲近对方的爱,想亲近的爱上面有狂热的爱。
也许对方可能恰巧处在亲近的爱的层次,他只是再需要一点时间来了解你和令对你的爱升级到狂热的层次,但你的这种急迫,你的对于世界非黑即白的看法却硬生生的把对方对你亲近的爱逼成了不爱。
你看到了吗?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只是人们习惯了用简单的、确定的词语来涵盖那些概念并不明晰的、答案并不确定的事物,并且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所有人都会在有点爱、比较爱、想亲近的爱、狂热的爱、终极的爱等这些所有的层次上都用一句:“我爱你”来表达,已经没有人能够意识到,也没有人会去反思我们究竟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无我就是让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回归本质,放弃给事物贴标签,放弃评判,放弃用你头脑中的概念去“认知”也就是说:没有了“我执”的认知和贴标签的过程,而是直接接受一切的存在。
用认知abc理论来解释: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那么人生的很多痛苦的关键就在于b——即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上。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会是关键原因呢?
那是因为,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评价和看法都是带着偏见、认知偏差、理解谬误的。
这些认知偏差的本质就和“我执”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因为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即beliefs)几乎总是带有偏见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我执即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