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猪猪小说网 www.zzmszg.com,最快更新青妤记最新章节!

    古装戏。根据明代高濂原作及有关川剧、昆剧本改编。

    剧情简介

    书生潘必正赴试途中,来到姑母法成出家之处女贞观,读书备考,遇青年道姑陈妙常,两人相慕生情。观主法成惊见两人幽会,怕生不测,逼侄离观赴考。妙常雇舟追赶欲同行,又被法成追回。金陵首富王公子欲娶妙常,法成顺水推舟,妙常装孕拒嫁。潘必正惊闻妙常有孕,试毕急归,见妙常挺着大肚子,又气又恼。妙常故意逗趣,原来内藏宝贝百首相思词,有情人终于缔结好姻缘。其中“逼侄赴试”从川剧移植而来,“问病开方”、“三追舟”等有新的创造,最后两场则完全是情节发展的新作。

    演出历史

    该剧于1996年8月11日,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逸夫舞台。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顾大良、谢同妙、浦立,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张豫美。钱惠丽饰潘必正,陈颖饰陈妙常,胡敏华、章海灵饰法成,裴燕饰王公子。这台古典抒情喜剧的演出,剧场效果热烈,海内外观众给予广泛好评,北京《戏剧电影报》上的评介文章,称赞该剧“新方陈酿别有味”。尤其是钱惠丽的表演,借鉴学习川剧的喜剧手法之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舞台上三大块推移平台的艺术处理,也是个相当成功的创造。《剧本》月刊1997年5月号发表了《玉簪记》文学剧本,1999年6月,《中国戏剧》(总第505期)发表了胡越写的\"越剧《玉簪记》导演札记\"一文。[1]

    《茶叙》

    南宋时潘必正,其父在官时,曾给他和陈某之女娇莲订婚,以后两方消息隔绝。金国十六年,娇莲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乱,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改名陈妙常。

    这时,潘必正已是举人,赴京会试落第,羞于回家,就寄居在他姑母主持的女贞观里,因此得和妙常见面,互相爱慕。

    事情被观主发觉以后,立逼着潘必正往京都赶考,企图把他们二人隔离开。等潘走后,陈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别,赠物订盟,忍泪而别。

    后来潘必正考中了进士,荣归故里,才知道他的父亲曾经代他订过婚,原来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陈妙常,于是迎娶过门,结成夫妇。

    《茶叙》是《玉簪记》中的一出,描写陈妙常在佛殿上见到潘必正以后,烹煮香茗,邀请潘必正前清谈,这是潘陈恋爱的开始。

    《偷诗》

    在《玉簪记》的折子里,《偷诗》很难演得好。毕竟明朝人的情趣和现在不同。潘必正发现陈妙常写情诗,于是有恃无恐,调戏也好,挑逗也好,最后拉着她拜天地,入“洞房”。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调情,要把调情表演让人接受,对于演员来说是挑战,而要演的好看,有趣,则是为难了。

    然而岳老师的潘必正做到了。造型上,岳老师不油滑,不会色迷迷让人难受,表演上,岳老师分寸拿捏的准确,绝不过火。更重要的是,岳老师的潘必正确确实实让人感到他是至情至性,对陈妙常一往情深,于是他的一切小聪明,小手段,观众都可以理解,可以原谅,自然,陈妙常也从《琴挑》时的假撇清,《问病》时的欲说还休,发展到《偷诗》的心甘情愿了。

    高濂的《偷诗》,还有个恶俗的尾巴,进安调笑潘必正,打听他和陈妙常的床上风光,被删了,干净利落。于是华岳的《偷诗》,等于将原著净化,纯化,走到了更为经典的位置。

    《秋江》

    华岳的《玉簪记》,最好看的还是《秋江》。《秋江》在京剧里也有,川剧里也有,而两者里面艄公的打趣都占了不适当的篇幅。自然昆曲有时候也喧宾夺主,如《游殿》里的法聪,但是《秋江》决不能如此,因为这是生旦戏。

    《秋江》一折,身段和唱都美到极致,尤其是潘必正与陈妙常在江心见了对方的船,却为风浪阻隔,在江心不停打转,手抓住了,又分开。终于潘必正抓住妙常的拂尘将她拽过来,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同唱《小桃红》:

    “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

    没有船,没有水,可是只觉得一江的风,一江的悲哀,情景交融。都是这样演,如果说华岳的版本有什么特别,只在于这别离之情特别深,特别浓,无他,而这已经足够了,不需要什么绝活的展示,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噱头,观众已经感动了。

    两人诉说之后,最终还是别离和等待。有艄公艄婆在一旁打趣,这样的别离,于是也有情趣了,你觉得,人生,总会花谢重开月再圆。

    分别久了,总会再见,无论舞台上,还是生活中,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我们的期盼。

    【对其高度的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华岳的《玉簪记》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赠花卿》,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但是就像摇头晃脑诵读《诗三百》的冬烘先生,会背并不意味着会解,会解不一定感同身受。对一首诗的理解,要看悟性,也看缘分。等到看到了华岳的《玉簪记》,这理解才算圆满。

    了解昆曲便是从华文漪、岳美缇开始的,一旦一生,天生绝配。上网搜索,文字里一段段传奇,一声声赞叹,一阵阵惋惜,让人眼花缭乱。虽然相隔与我不过十余年,已经是“白头宫女在,闲话说宣宗”的情调了,字里行间的气韵,有点自得,我于是不禁羡慕这些前朝遗老遗少好福气,有幸在舞台亲眼目睹这对佳偶的风华绝代。

    文章之外还有图片,如花美眷,在瞬间定格,哪怕经历似水流年,依然美得恍惚,美得撩人。然而这非但不能望梅止渴,反而像大烟瘾上来时抓到几根雪茄,再多也只是观之不足,还是又饿又渴,馋得厉害。

    有时候就无端愁闷,思想摄影技术如果提前发达几十年,不仅京剧鼎盛时代的笙歌,“传字辈”的倩影,华岳的绝代风华,都能够一一刻录,金屋藏娇了。

    没想到居然能看到华岳的《玉簪记》的录象,八十年代的摄影技术,面目模糊,重点不突出,然而还是让人稍稍满足,仿佛柳梦梅拾画一样,画饼充饥,当作观音嫦娥供奉起来。

    先说《玉簪记》,传奇剧本,明高濂作,写南宋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好像明清传奇没有几部是不写爱情的,这一点和今天的电视剧颇相似,所谓“戏不够,情来凑”,没有爱情不成戏,成百上千部作品重复同样的题材,和京剧老戏思想倾向的单一一样可怕。而《玉簪记》能够在舞台上流传,一面在于写得好,富于喜剧气氛,人物心理刻画细致,曲词优美,一面也在于演得好,历代昆剧艺人打磨加工,精益求精,使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