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津租界区内往日平静的生活被突然爆发的战火打乱了,各国纷纷派遣观察员前来观战,以查明情况,研究对策。美国使馆在听取了多诺万的汇报后,一边通报国内,一边临时在中国抽调人员组建调停团,准备展开外交斡旋。
日本海军反应迅速,由购买的6艘英制装甲巡洋舰和4艘运兵船组成的舰艇编队4天后就出现在了天津外海,随时准备发起登陆作战。
3月11日清晨,日舰编队驶入天津近海,看样子是要展开登陆行动了。与此同时,租界内的日军也发起了突围行动。
守在日本租界外围的晋军狙击手在日军刚刚散开战斗队形,还未发起冲锋的时候就在8百至5百米的远距离上以96式狙击步枪精确的射击干掉了全部的日军军官,致使失去指挥的日军突围行动顷刻瓦解。而就在此时,大沽口炮台反击战也开始了。
大沽口炮台虽然由罗荣光坐镇,但他并没有参与作战,只是以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做了观摩。大沽口炮台反击战从始至终都是由晋军官兵独立完成的,原清军守军退居为后备力量,给予晋军后勤方面的支持。
各个炮台火炮射击指挥所里的晋军炮兵指挥官很专业,首先命令4门火炮开火。日舰遭到突然打击后急于还击,将舰艇由直面炮台的状态转向90度以发挥前后主炮的全部火力。这样,日舰就将巨大的侧影暴露给了晋军。
早已做好射击准备的其余火炮抓住时机,同时向选定的目标射出了致命的130毫米破甲弹。训练有素的晋军炮兵得到了火炮射击指挥所精确的测距,第一轮齐射就击中了排在日舰编队最前方的一艘日舰,破甲弹炽烈的金属射流轻松穿透日舰绵软的软钢-锻铁复合舷侧装甲,接二连三的猛烈爆炸立刻使这艘日舰瘫在海面上动弹不得。几轮齐射过后,其他几艘日舰先后被击中,日军舰艇编队为这个转弯付出了惨重代价,海面上一时烟火熊熊,好不壮观!
几分钟后,日舰完成转向,迅速组织起反击,凶猛的大口径舰炮炮火立时就将炮台覆盖。
晋军一下子混乱不堪,在爆炸的火光中,伤亡的士兵急剧增加,擅离战位的现象也开始出现了,一度精准而整齐的射击凌乱起来,打出去的炮弹都失去了先前的准头。
趁此机会,日舰调整战斗队形,炮火一阵比一阵猛烈、一阵比一阵准确。
康凡镇定自若地举着望远镜站在炮位里观察战况,对四处爆炸的炮弹视而不见。
改造完工后的大沽口炮台火炮炮位是炮台中最坚固之处,围壁和顶盖都是用钢筋混凝土与合金钢板一层夹一层建成的,能够抗击口径150毫米或以下的火炮炮弹直接命中,15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如果想击毁炮位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何况,受当代技术所限,舰炮炮弹直接命中炮位的几率也就是百分之二、三的样子,6艘日舰能有多强的火力密度?有什么可怕的?
年轻的晋军炮兵们首次置身于真实的炮战中,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都正常。康凡相信他的士兵:过一会儿就好了,清醒过来的士兵会比一开始做得更好,得给士兵们成长的机会。因此,他并没有去制止这暂时的混乱:那些军官们也得锻炼锻炼了。
炮位里的几个营、连级军官,发疯似地在各处跑来跑去,一边命令那些坚守在战位上的士兵们继续射击,一边声嘶力竭地吆喝着四处乱窜的士兵:“校长就在身边看着你们呢!奶奶的,你们这些熊包,赶快做你们该做的事去!”
不一会儿,混乱被制止,晋军炮兵的射击就又象最初那样整齐而精准了。
康凡满意地笑了。
晋军的炮声更猛烈地响起,康凡尽管戴着护耳,仍能感觉到强烈的声浪一阵一阵地冲击着自己的耳膜。
电力驱动的130要塞炮快速而精确的火力迅速压制住了日舰的反击炮火,炮弹连续命中日舰,刺眼的火光中,人体、舰体碎片冲天而起。
排在中间位置的一艘日舰看来是被击中了舰体内部的弹药库,其内携带的上百发大口径炮弹被130毫米破甲弹炽烈的金属射流所引爆,猛烈的殉爆将舰首重达数百吨的炮塔掀离舰体,落在海中,激起一个极其巨大的水柱!而其舰体前部长达数十米的一段也被炸得四分五裂,火光闪过之后,这艘日舰瞬间便消失在了海面上!
剩下的日舰穿行在被炮弹激起的林立水柱中,仍然顽强还击,但在打得如同机关枪一样快速的晋军炮火的凶猛回击下,根本无力招架,很快就支撑不住。
见势不妙,尚能行动的2艘日舰拖带着其他受伤日舰边打边向远海逃离,而同来的那4艘运兵船早被晋军炮火轰得不知去向了。
正打得兴起的晋军炮兵们穷追不舍,凶猛的炮火立即追逐过去。
经过远程飞行后的130炮弹到达日舰上空时几乎已经与海面垂直,在密集下落的弹雨中,有几枚这样的垂直弹又接连命中日舰,但这些日舰凭着英国人卓越的水密隔舱结构设计而承受住了打击,尽管每艘日舰都是烟火熊熊,千疮百孔,仍然蹒跚而去。
沸腾了一个下午的大海终于平静下来,落日鲜红得刺眼,就象在滴血。
晋军的这场首次实战,震惊国内外。慈禧太后下旨严令康凡停战,派出谈判代表与美国调停团一起与日方迅速签署了无条件停战协议。但康凡没有同意:不能就这么便宜了日本人,阵亡的晋军官兵都在天上看着他,他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因此,康凡继续围困日本租界并通告日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