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可可西里科学考察记赵军
冯祚建在我国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的西部,有一条绵延千里、山势雄伟的可可西里山脉。山脉的周围有个辽阔的地区,叫可可西里地区。它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一块无人区。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多变,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禁区”。
近百年来,这样一块未被人类认识的宝地,曾经吸引了一些中外科学家去探险和考察,但终因自然条件严酷而未能如愿。这便使可可西里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的自然条件到底有多么恶劣?山上有什么生物?它们不怕严寒吗?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派出了一支由68人组成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该地区进行了3个月的探险考察活动。通过艰苦的努力,考察队掌握了该地区的地质、动植物、冰川、冻土、自然地理等20多个项目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历尽了艰辛,饱尝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大家都成了“醉汉”
考察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恶劣的高原环境。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可可西里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阳光绚丽,顷刻间会漫天大雪,转眼又是晴空。为了适应这一恶劣环境,使考察工作顺利进行,考察队在昆仑山口附近海拔4350米的西大滩安营扎寨,暂时停止前进。
此时已是初夏。与早已春暖花开的低海拔地区相比,这里却是另外一个世界。
漫天飞舞的雪花,巍峨挺拔的昆仑雪峰和玉龙般的冰川,呈现出一派冬天的景色。
只有营地旁平缓的坡地上零星生长的植物嫩叶和开放的小花,才使这里显露出一丝春意。
夜幕降临了,狂风大作,寒风刺骨,队员们都穿上了厚厚的鸭绒衣裤,蜷缩在帐篷里,体验着从未尝到过的寒冷。
然而,给队员们带来最大麻烦的,不是严寒,而是高山反应。
负责运输给养的是8名解放军战士。这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走几步便要大口大口地喘粗气;晚上钻睡袋时,中途必须进行一次大吸气才能进去,就连脱衣脱靴也要喘上一阵。他们活动起来,头重脚轻像个“醉汉”。剧烈的头痛,使他们仿佛生了一场大病。
科学家李树德,这位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科学考察的老队员也难逃厄运,得了高山反应不完全适应症,被送到格尔木治疗。
不仅是人,就连汽车也患了“高山反应症”,走几里,水箱里的水就开了,这时必须及时换水。80马力的吉普车,只有五六十马力了。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高山生理学家对考察队68人的身体进行了观察,收集了2万多个数据。统计结果表明,75%的人有高山反应,40%的人出现轻度血尿,10%的人出现了蛋白尿。这些数据是研究高山生理的宝贵资料。
人推着车走6月3日,适应了高原环境的队员们,向着第二个考察目标——可可西里的南缘格拉丹东进发了,这里有万里长江之源——沱沱河。
进入山谷深处,河谷两旁的沼泽地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何大胜,曾两次驾车运送长江漂流队进入格拉丹东,此刻他驾驶着六轮越野卡车,在车队最前面开辟道路。
一路上,天气变化无常,晴朗的天空转眼间下起了大雪,搅得天地之间一片迷茫,频频陷车。考察队没有按时到达格拉丹东。
考察队在格拉丹东遇到了连日降雪。队员们克服困难,在冰雪中努力工作。但几天过去了,仍不见雪停。为了不被困在格拉丹东,考察队组织了一支小分队,携带简单的行装,分乘两辆越野卡车和两辆吉普车,冒雪西进。
厚厚的积雪使司机无法看清前面的道路,分不清哪儿有泥坑,哪儿有沼泽。突然,打头的越野卡车猛地沉了一下,深深地陷进了泥中。司机加大油门,汽车在泥塘里挤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脱身。
另一辆卡车绕过泥坑,开足马力,想冲到前面,解救被陷汽车,不料也遭厄运。
只有吉普车了。吉普车与卡车相比,质量太轻了,怎么办?20多名队员就一起站到吉普车上,试图用吉普车拖出泥中的卡车。但事与愿违,不但卡车纹丝不动,吉普车却滑向卡车,也陷进了泥坑。
只能靠人拉车了。队员们把钢丝绳拴在车子前面,前拉后推,司机加足了马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汽车“拉”出泥坑。
小分队走一路,陷车一路。队员们编了一段“打油诗”,形容当时的情况:“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陷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当了一夜“团长”
考察队在可可西里地区的南缘艰苦跋涉了10余天以后,退出格拉丹东,踏进了可可西里的中心地带——苟鲁错(错:藏语湖的意思),在此建立了营地。
天公作美,晴朗的天空使苟鲁错的考察进行得十分顺利。在此,队员们发现了藏野驴和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接着,考察队到第四个营地岗齐曲进行考察。16位科研人员驱车来到了距营地30多公里的玛章错钦湖。当他们踏上湖岸时,立即被这个充满生机的湖泊所吸引。
下湖采集鱼类标本的队员,一网就打上来60多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植物标本也很快采到了几十种。这天,收获实在太大了。他们都兴奋不已,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直到夜幕降临时,才意识到该返回营地了。
不料在回营地的途中,汽车又陷入了淤泥中。此时,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大家无计可施,只有等待天亮了。一天没吃没喝的队员们,个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御寒,他们只好相互搂抱着团缩在车里,当了一夜的“团长”。
场面壮观的藏羚群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地域随之减少,可可西里这一人类的禁区便成了高原动物的乐园。
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很多珍贵野生动物,其中有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路上,队员们经常能看到三五成伙,几十成群的藏羚羊。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我们遇见的藏羚都长着一对约60厘米长的犄角,行家们说,长犄角的羚都是公藏羚,角是名贵药材。
那么,母藏羚在哪里呢?这个季节正是母羚怀胎分娩的时期,为了安全,母羚都躲在比较隐蔽的山窝里,结成小群体活动,所以很少见到。也许这是一种默契的配合,公羊的活动范围大,目标暴露,无形中把天敌——狼吸引过来,减少了猛兽对母羊的袭击。
7月中旬,我们来到了西金乌兰湖附近,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群藏羚,它们布满了一座丘陵,满山遍野,密密麻麻。仔细观望,居然全是母羚和幼崽。只有在繁殖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这么壮观的场面。大家分头数了数,足有2200多只。这真是令人瞠目的数字,让我们大饱眼福。
以往我们也曾遇到过大群的藏羚,但数量远没有这么多。这样一大群藏羚,目标大,不是更容易遭受到袭击吗?情况恰恰相反。藏羚的幼崽出生后几小时就能奔跑,个把星期后就跑得很快了,此时,附近的母羚和幼崽集群活动,四面八方都有自己的同伴,凭借它们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容易发现敌情,有利于生存。羊群大,可以互相壮胆,还增加了安全感呢!
“扮演主角”的藏野驴尽管无人区终年天寒地冻,可也栖息着一种大型的珍贵动物——藏野驴。藏野驴对考察队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它们有时会跑到考察队的营地旁伫立观望。
它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总与我们拉开400米左右的距离,不让人靠近它们。
这种野驴身长2米多,肩高1。2米,体重300多公斤,上体棕褐色,下体灰白色,两种毛色相映衬,显得格外夺目。它们以青藏高原为分布中心,是高原上的特有种。
它们有着发达宽厚的胸脯,细而浑圆的腰臀,长而善跑的四胶,真是体态优美,风度翩翩。随队的记者早已计划好了,要在野外拍摄一部大型动物的记录片,无疑,藏野驴将扮演主角。
藏野驴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时速可达60公里,可谓是这里的长跑冠军。就连行驶中的汽车也经常被它所戏弄。一次,我们外出观察,发现了几只野驴,汽车开足马力去追,在地面状况极差的山间,汽车时速最高只能达30公里,这不是龟兔赛跑吗?无奈,只好到别的地方去寻找。
不久,机会又来了。几十头野驴又展现在我们眼前。当它们听见汽车声时,先是伸长脖子张望,然后撒腿飞奔。有趣的是,它们并不跑得很远,只拉开一段距离之后,就停下来回头观望,等汽车接近后再跑。这回我们学聪明了,不急于求成,故意放慢了车速,记者们不露声色地坐在车里等待时机。
汽车距野驴群300米、200米、100米,直到几十米了。车子突然加速冲向它们。
这时,受惊的野驴狂奔起来,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片百驴奔腾的景象,真是扣人心弦。电视台的记者小李早已准备好了摄像机,抢拍了几十秒钟的精彩镜头。可爱的藏野驴,在艺术家的精心导演下,做出了精彩的表演。
卧冰尝雪的野牦牛可可西里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野牦牛。公牛体长3米多,肩高约1。6米,体重可达上千斤,真是青藏高原上的庞然大物。它们的性情比较凶猛,过去,曾发生过野牦牛顶翻汽车的事件。
野牦牛还有一个极大的本领——能卧冰尝雪。当高原上冰封雪盖的时候,它们能自由自在地在冰雪中生活,累了,卧在冰上休息,渴了,吃几口白雪,真是高原上典型的耐寒动物。
是什么使它们如此不畏严寒呢?是它那身又长又厚的毛被,身体下部和腿部的毛被尤其厚,所以,能抵挡住严寒的袭击。
进入可可西里以来,考察队一直没有发现过野牦牛,使动物学家和摄影记者们变得焦急不安。在西金乌兰湖附近扎营以后,队员们每天都驾车去搜寻野牦牛的踪迹。
一天,队员兵分两路,沿着山间盆地搜索。在离营地约17公里远的地方,有人发现山梁上有9个大黑点在蠕动,用望远镜一看,正是野牦牛。为了不让野牦牛受惊,我们绕路行车,真凑巧,汽车刚走了约三四公里,又发现了两群,每群约110只至170只。其中,一些小牛犊还在吃奶呢。
野牦牛发现汽车以后,便开始逃跑。可它们的速度毕竟比不上擅长奔跑的藏野驴。不一会,车子就追上了它们,这时,照相机、摄像机一轰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