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崇文馆不叫崇文馆……
    现在的崇文馆也不在崇文殿之侧。
    也不知道李承乾有大志,还是说属官撺掇的,想要表达成为‘十八学士’的进步决心,还能给李二一种此子类父的错觉,反正就是……文学馆,暂且就大猫小猫两三只,也没有小号弘文馆的种种特权。
    柳文岳在左春坊任职的长孙冲的带领下,稍微看了看,了解一番,当即决定——
    开分馆!
    开到宫城外。
    开到皇城外。
    要不然,皇宫里面怎么招揽天下名士?一般人能进来?还是说目标就是群臣?这是存量竞争,我们要开发蓝海……
    而且,放在宫里,自己的报纸大业还怎么展开?
    让太监抄写?
    嗯?
    嗯?!
    嗯~
    算了算了……不压榨这些可怜人了。
    当天。
    柳文岳就安排选址、建设……
    你还真别说,要是一般人就算是敲定地址,可是拆迁、建设,还真得费一番手脚,或者只能简单换牌子凑合……
    柳文岳不同,通过百货大楼、供销社的建设,早已已锻炼出一支高素质的基建队伍,甚至这些人几次三番争夺流动小红旗,不停刷新着大唐速度,已经有些基建狂魔的影子。
    区区一个文学馆……
    要不是柳文岳要什么‘低调奢华有内涵’、‘威严中带着几分和煦’、‘于无声处听惊雷’……种种让人手脚发麻的要求,早就利索开工。
    慢慢的对上他的脑电波,慢慢摸索他的实际想法。
    不停的修改设计。
    终于……拿出手办。
    所谓手办,其实就是缩小版建筑,甚至门窗之类的都能拆下……柳文岳点头认可之后,工程开始!
    而柳文岳则是开始思考第一期报纸怎么写,以及报纸的格式,售价——
    报纸从来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邸报。
    不过,一直以来都是通传朝廷风向、政策,皇帝的起居言行……
    受限于纸张价格,印刷种种问题,一直都是官府流传。
    后来,成本下降,皇权最弱的宋朝,开始也出现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进而缓慢形成产业,乃至形成固定时间发卖。
    报纸就这么跌跌撞撞的出现……
    至于说报纸的尺寸,后世其实沿用的都是西方规格,之所以做那么大,原因也复杂,技术差,纸张够大、够厚,更方便印刷,此外据说外国有过一段时间按照报纸发行纸张数量收税,之后大尺寸报纸就一直延续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