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七二六章 坑从何来
“哪里,哪里赚钱而已,索尼电器的质量确实很不错。”秦雄看着远去的大贺典雄心里笑眯眯的说道。
“就不怕再送给索尼一块巨大的市场,要知道三井银行的调查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和你所说的一样,未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将会是井喷的状态,如果索尼自己开展中国市场那么也许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但是如果有你在中国的渠道帮助那么时间就可以缩短到一到两年。”三井平川说道。
“老人家知道为什么芯片行业日本会被被韩国人打的节节败退嘛?”秦雄略带深意的看着三井平川说道。
日本企业自70年代的时候开始集中力量办大事搞半导体,到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这让美国人非常不安,于是美国借口国家安全和日本进行“美日半导体交涉”,在1986年达成了一个《美日半导体协议》,要求日本开放半导体市场,保证在5年内出让20%的国内市场份额给外国公司也就是美国公司。
这是日本半导体芯片行业受到的第一次冲击,但是并不是最致命的,美国人干这种事情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比如在09年的时候有过一个“丰田刹车门”,那也是因为丰田危及了底特律三大巨头而干的。但实际上“丰田刹车门”也没有能把丰田赶出北美市场,反而是通用汽车公司自己在2009年6月向曼哈顿破产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
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不会因为美国政府干了什么龌龊事而垮台,如果垮台的话,原因肯定在他自己。日本现在在芯片上有问题,但原因不在于被美国人的打压,而是在于日本人自己的失误和韩国芯片行业的崛起。
实际上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定签
署之后是日本半导体产业最辉煌的历史时期,那时日本半导体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1990年,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前十中占据了六位,前二十中占据十二位。美日半导体协定对日本半导体产业毫无影响。
这里要说一下半导体产业的划分,半导体产业”由三块组成,一块是半导体材料,一块是半导体装置,还有一块是半导体产品,现在大家所说的“芯片”属于半导体产品这一块。日本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还是控制着上游领域,它有40%以上的半导体装置市场份额和66%以上的半导体材料市场份额,日本在退步的是半导体产品这一块,失败的原因在于产品定位以及经营方式的失败。
强如英特尔也曾经是日本人手下败将,强悍如三星曾经也为日本公司打过工,日本在1990年有效控制了当时最具增长力的DRAM领域,而被日本人打败了的美国英特尔公司并没有因为《美日半导体协定》而重开DRAM,干脆放弃DRAM而投身于CPU和逻辑电路,打开了一条新世界,而沉醉于储存器的日本半导体厂商则很快就开始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DRAM 就是内存芯片,也就是秦雄花费了大精力才进入到的行业,秦雄深知90年代以后将会是个人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信息通信设备飞速发展的时代,索尼当初之所以帮助秦雄进购设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索尼并不认为秦雄能在这条路上闯出了什么名堂,反而估计秦雄会因为不熟悉这个行业而赔掉自己在电子游戏业赚到的钱,这样自己就有可乘之机。
但是谁也没想到秦雄并没有往大型计算机DRAM上面发展,大型计算机对于DRAM的质量需求极高可靠性要求也极高,有着可靠性要高达25年的保证,而个人计算机对DRAM 的要求就是低价,这样就降低了DRAM的技术门槛,韩国和宝岛等地通过技术引进
掌握了核心技术,并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快取代日本成为了主要供应商,而秦雄凭借领先时代的技术更是在技术层面无限拔高,逐步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
所谓芯片也不仅是储存器,实际上储存器之外的芯片可以叫做“算法的实现”,也就是处理器,就是可以输入指令以得到所期望的可以用来作为控制信号的输出,这个分类相当大,但其实里面用于计算机的CPU已经被日本人放弃了,日本人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多么大的一块市场 因为未来会出现一种改变世界生活模式的东西叫做智能手机 。
“日企在其他处理器方面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一般来说似乎只要不涉及到通用的芯片,日企就有优势,而日本企业似乎很不善于做通用的东西” 秦雄说道。
“这是因为日本特有的“高技术和低利润悖论”在发挥作用。而这个悖论也和任何人无关,而在于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三井平川说道。
“没错,芯片这个东西很有意思,除了计算机以后很多东西都会用到,但是很多日企都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这个是没法改的,就像您说的这是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但是他们确忽略了一个问题。”秦雄说道。
“什么问题。”三井平川不解的问道,平心而论现在的日本半导体行业整体来说虽然是强大的,但是一些市场上也是受到了冲击。
“日本的半导体企业没有及时进行模块化改革,经营方式显得十分落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模块化已经成为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模块化实践最早是从IBM在1962年设计一代名机360的时候开始的,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很快就以高效而在计算机产业迅速普及。90年代的时候开始向其他产业扩展,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大众公司的平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