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哗名人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美丽的草原,那里水肥草美,景色怡人。
然而在工业发展的时代,这样的赞誉却无疑是穷困落后的代称。
牧人们日夜盼望有朝一日草原也能发展富裕起来。
有一天,一群西装革履、身材矮小的人,讲着仿若地方方言却又听不懂的语言来到草原上。
他们圈地,注资,要在这里生产羊绒。
他们来自岛国。
淳朴的牧民惊喜的以为,他们盼望的富裕生活就要到来了。
他们不是先知,看不到这其实是一个饮鸩止渴的行为。
其时,国际市场羊绒短缺,价格飙升,原来不被看好的山羊身价倍增。
山羊的数量几乎是以几何级数无序发展。
山羊能将牧草的根刨出,致使宿根的牧草大量减少,幼树、灌木都是它的美味佳肴。
如此众多的山羊,日复一日的啃食,对于压力沉重的草场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草原羊绒制成的产品价格昂贵,可羊绒的价格还是那么低(和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草原牧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可他们的命根子——草原却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羊绒衫温暖背后的荒凉,是草原荒漠化,甚至沙漠化。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是那片草原受伤害的一千多年前。
苏览月闭着眼睛,听着耳边划过的风声,感受力度已尽、身体腾飞到最高处时,倏地睁开了眼睛。
一瞬间的静止,映入眼眸的,是无边的蓝!
蓝得纯粹!
蓝得透彻!
蓝得空灵!
李娜得记忆中,从未有过这样让人沉醉的蓝!
她记得的是小时候每个女孩都有一块纱巾。
每年的春季,黄色的沙尘都要狠狠地蹂躏她的城市。
女孩子们只得用纱巾包住整个头,来隔挡沙尘。
即便这样做了,回到家中洗把脸,那水仍会变得浑浊不堪。
她记得,天,是灰黄色的。
而这千年前纯净的蓝,几乎让苏览月甘愿溺毙其中。
身体倏地下沉,她大声地笑出来。
那笑声那么欢快,有如银铃一般的动听。
雅芝准确地接住她荡下来的身体,用力前推,又把她荡了上去。
这画面瞬间定格,落在纸上。
苏拂云抬头看着秋千上无比开心的小女娃儿,笑了笑,在画上落款:景祐三年丙子十月于欢沁园。
“大小姐——”
苏拂云闻声,转头望去。
穆楚向她行礼道:“老爷请两位小姐过到内厅,有贵客要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