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是自己的儿子从中阻挠,穆楚的爹苦笑一声,无言以对,满心里尽是苦涩。
    他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
    儿子不肯相见,是啊,哪个儿子会原谅狠心抛弃了自己的父亲?何况那时,这孩子才仅仅七岁?
    苏览月忍不住道:“大叔,我看你对妻儿显然思念甚深,却为什么当年要狠心抛弃他们呢?”
    这句话一下子勾起了穆楚爹的伤处,他想起了当年的离去和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也不管眼前这位小小姐是不是能听得懂,竟而打开了话匣子,把这些年来无处倾诉的话语,尽数倒出——
    穆楚的爹姓穆(废话!
    ),名寒生。
    穆寒生父亲就是一名未曾中第的举子,不幸早亡。
    穆寒生是由寡母带大的,好在家里还有些田产房屋,生活尚算小康。
    他的妻子穆杨氏十二岁的时候就寄居在他的家里,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感情甚笃。
    因为穆寒生的父亲到死也只是个举子,没能高中,所以他的母亲从他很小的时候就不让他干任何体力活,全心的栽培他读书。
    他自小聪颖,一路从秀才到童生到举人过来,还算顺利。
    也正因如此,穆母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而他自己也对圣贤书本之外其他的东西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有朝一日得以金榜题名,金殿传胪。
    在这样目标明确形式简单的生活中,他每天所做的就是闭门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
    然而对这样的他来说,他的妻子穆杨氏,是唯一的例外。
    成婚后他们有了穆楚。
    后来穆母也年老去世了。
    他们变成了一家三口。
    眼看着第二年就是大考,抱着必中的信心,穆寒生自信满满的让妻子穆氏变卖掉天地家产,举家迁居京城。
    然而在汴京迎接他的却是人生的第一次失意。
    在汴京旅居一年多,参加科考的他,竟然落榜了。
    他的信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他更加勤奋地读书写作,准备在三年后的下一次大考中一显身手。
    三年后的大考时,穆杨氏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
    繁华的汴京可以说是整个大宋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无论是它的地价、房租、米粮还是日常用品,一家三口维持生活所耗费的成本,远远高于在家乡时的花费。
    一个乡下的小康之家变卖田产所得的银钱,在汴京生活无疑是坐吃山空。
    最后这两年,生活日益艰难。
    穆寒生是个有功名在身的,又从小被穆母精心培育,自然是除了读书之外一无所长,从来都是不事生产的。
    这就苦了穆杨氏,她一边带着穆楚,一边照顾着丈夫,给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挣些微薄的收入以维持生活。
    好在她有一双灵巧的手和高超的绣工,能够时常有人关照些刺绣的活计。
    生活是何其残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