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往事不必再提!
    兄弟你若有心,不妨和我一起去南方吧,北边的买主我都已经联系好了,这一趟的利润不会少!”
    听到王不缺的邀请,穆寒生不由得怦然心动。
    贩牛这事,穆寒生研究过。
    贩牛,都是走陆路的。
    除了购买牛的成本,一路上还要考虑到牛的损耗,这包括:牛一路所吃的草料。
    牛病死的可能性。
    牛丢失的可能性。
    基本上,牛耗用的草料和牛的行进速度成反比,而牛的速度,咱就不说了,听那句俗话就知道了——慢得跟头老黄牛似的!
    而路上,牛的病死和丢失又是必然的。
    曾经有依次穆寒生看见商船上有专门给马用的舱舍,那时他就想过,可否用船来畈牛?
    用船的话,受空间限制牛的数量就会减少,但是速度却快了好几倍,速度快了草料消耗就少了,同时牛病死和丢失的概率大幅度降低。
    穆寒生曾经计算过,这样下来实际上纯利润翻了两倍不止。
    实际上穆寒生当时是建议他的东家刘远通去做这个生意,但是当时刘远通忙于别的生意感到无法兼顾而没有去做。
    听到穆寒生把这个想法娓娓道来,王不缺的眼睛顿时一亮。
    这也是个识货之人。
    当下两人一拍即合。
    王不缺也不去河北了,只招呼了同在这镇上的几个同乡,有两人不愿冒水运的风险退出了,而另外三人则一同入股进来。
    当下五人就结伴南下。
    就这样,穆寒生在离汴梁仅有八十里的方围镇,调头南去了。
    这一去,又是两年的时间。
    那一趟贩牛的结果,令王不缺那两个退出的老乡后悔不已。
    就响穆寒生所预测的,利润翻了不止两倍。
    而王不缺则认定穆寒生是个做生意的奇才,坚定地成为了穆寒生的生意伙伴。
    当穆寒生呕心沥血,终于挣出一份他认为足以让自己“衣锦还乡”
    的家业来的时候,他才猛然警觉——又两年过去了,已经是景佑四年了!
    不能再拖了!
    意识到这一点的穆寒生,惶然地将生意上的事都交给王不缺,而自己则只身北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