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此深受启迪,发奋求学。
    书中所蕴含的都是前辈所得的经验,能鉴往而知来。
    读书,庄子喻之为:“是从死人口中挖珠玉。”
    学校固然能教学生如何作文,但却教不出作家来,因为文学代表的是良好的修养,代表着生活的积累,是从深邃的沉思中迸发出的一束璀璨的火花。
    作者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感悟去重现生活的某个片段。
    他特别信服语文老师,老师讲过的许多话哲理深广而又隽永盎然,他都一直铭记在心,有些话,他甚至奉为圭臬,记在笔记本上。
    语文老师见倪潇儒作文功底扎实,颖悟敏捷,往往即参便透其微,再加之好学好问好看书,是一块“良马见鞭影而驰”
    的好料子,因而对他心传口授,着力加以指点培养。
    每次都把倪潇儒的作文带回宿舍,细细批阅,循循讲解,因而满篇都是红杠杠和圈圈点点。
    倪潇儒因此成了老师家的常客,聆听老师的教诲也最多。
    文章自古就有“文无定法”
    这一说,这是针对那些功底坚实,涵养深厚的人而言的。
    对于那些初学浅涉的人来说,毕竟还得依循一定的章法和规律才成。
    所谓初学即为模仿,每当看到那些优美的文章,心底就会油然生出一种钦佩,佩服那位作家的才华和深邃,立志将来也要写出这般的华章来。
    老师对他说:“知识哪里来?是从细察、静听、详问中来。
    《易经》中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还有那《神童诗》中也说:“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知识要通过不停的学习才能积累,要通过不断的探讨才能明白。
    要勤于学,敏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得到学问则要靠心,所以才叫心得。”
    老师还对他说:“小说绝不是什么闲书。
    小说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看一部两部受益不大,如能十部百部持续的往下看,那定会受益终生,日后必能在砚田中有所收获。
    滴水为什么能穿石,麻绳为什么能断木?汉代枚乘在其《谏吴王书》中说:“泰山之流穿石,殚极之便断干,水非钻石,索非锯木,渐摩之使然。”
    等你要用的时候,书中那些章句词藻、人文历史、描述技巧就会涌现脑海,任你择取。
    所以应趁着年轻尽量多看些书,千万不可愆期这大好时光。
    一个人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那起点就高,想学什么都方便,以后的路就会更宽。”
    倪潇儒深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又经老师不断地点拨授艺,因而他的作文成绩和技巧是日日见长,稳稳提高。
    倪潇儒也因此越发爱看书了,书只要到了他那里,他总是爱不释手,困不掩卷。
    胡适说:“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
    南怀瑾先生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读书不要只靠两只有形的眼睛,还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读书。”
    他看书一直都是很投入很专注的,从不飞眼浏览,走马观花,而是眼耕目耘,脑记心藏。
    字典、地图、笔记本是他看书时的必备用品。
    借来的书,不管时间有多紧,他都非把它看完不可。
    不然,他就认为这是在浪费文化艺术资源,是不可容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