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一些麦芽糖,硬了之后搞成小块,做到这时代平均水准就行。
    麦芽糖很黏,唐行之小时候还有传说,有牙医用麦芽糖来拔牙,他以前是信的,不敢多吃。
    距离去县城还有几天,现在生活上不愁了,但他觉得自己应该为这时候的国人找点路子。
    他决定给人民日报投稿,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他的力量。
    稿子是在2020年就写好了的,修改了十几遍。
    他打印了,还没来得及手写出来。
    1978年到1992年是改开的摸索阶段,这时候谁都不知道怎么样才好。
    1992到2004是黄金时期,平稳快速。
    2005开始是资本的膨胀期,资本进入各个领域,炒高了各种物价。
    唐行之其实还好,唐爸在2008年贷款买了一套100平位置挺好的房子,现在想想真是幸运。
    在那个时候唐行之看一个叫做牛刀的人写的文章,说房价要跌。
    这厮喊跌,开讲座,被称为良心知识分子,赚到的钱在燕京和沪市买房,买了许多套。
    后来的那些后辈们,唐行之稍稍思考一下他们的想法,当他们拿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再看看他们工作地点的房价,他们会第一时间变成咸鱼。
    2020年的人比起1978,物质肯定更富裕了,但幸福感就未必了。
    那种前仆后继开店,然后倒闭的人,曾经唐行之不理解他们,现在想想,这是无产阶级想要有产的表现。
    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是勇士。
    包括许多人咸鱼度日,那也不是没上进心,而是在对抗剥削。
    这些都是集体的意志。
    从大家都很贫穷,搞平均主义,到后来出现超大型垄断巨头,中间是很漫长的,在某个时间段里所有人幸福指数都很高。
    唐行之要做的就是,慢慢把人引入那个时间段,然后制造各种陷阱,尽可能把分配停留在某一段时间里。
    从这两年开始,中国开始对集体进行改革。
    各个集体慢慢独立运作,本来集体是生产型的,现在慢慢会变成生产+经营型,也就是自负盈亏。
    这是正确的,增加了人们的积极性,而且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懒人不能占勤劳的人的便宜。
    但这时候的人没有深入思考“企业产权”
    这个问题,后期会变得很模糊,国有、集体、个人持股特别混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唐行之运笔如飞,先写了大锅饭初期的好处,又写了中后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用漏洞偷懒,然后人们效仿,到现在集体不堪负重。
    接着他又赞美了改开的思路,然后又提了“确权”
    的问题一定要重视。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个人什么都没有,山穷水尽了,饥寒起盗心,就可能去为非作歹了。
    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人有恒产。
    从1990年开始,农村老人和妇女自杀率开始上升,问题就是在土地权上。
    农村妇女自杀其实很好明白为什么,一旦嫁出去,她本地土地肯定就没了。
    甚至出去学习、工作,都可能变成城市户口,想再转农村户口是很难的。
    但她们在城里有没有产业。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是很容易寻短见的。
    老人自杀就更好理解了,现在按人头分地,后面就不分了,地是有限的,老人觉得自己是家庭负担,死了子孙还能多点地,就可能寻短见。
    对于“女性不嫁人”
    、“农村女性喜欢嫁到城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