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在中国算得上历史悠久,早在千年之前便已经是重要的书写用品。
    早期墨的来源,大抵都是文人自制的。
    因为经济的发展,汉代之后,墨被列入地方贡赋,重要性开始凸显。
    后来的唐、宋两代,因为文风鼎盛,著书印刷之风浓厚,墨的用量大大增加起来,这时候文人自制和地方贡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的用墨需求。
    当时的朝廷才开始设立专门的制墨机构供官方使用,几乎是同时,民间也出现了专门的墨工。
    墨,于是才开始转化成一种商品。
    单就明代而言,也是制墨工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若要说得更具体些,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
    首先,油烟墨完全取代松烟墨一千多年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制墨最重要的墨品。
    另外的方面便是和有明一代的风气相契合,传统制墨工艺对墨外形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重形开始胜于重质。
    某种意义上说,突破口便在这里。
    前世的时候,墨业也是许宣创业之初摆弄的行当。
    最初的墨厂,从选址、建设,到人员的招募,销售的拓展……等等等等,即便是现如今想来,也还有些历历在目。
    因为时代的原因,那时候墨厂所能赚的钱其实并不多,不过自恃有些身份和地位的人,附庸风雅也罢,或者本身也真心喜欢,无论如何,对涉及传统的某些东西都有几分独钟的情怀,许宣便因此积累了不少人脉,随后都化作他的助力。
    后来他的集团产业链日益庞大,早期的墨厂便有些脱节,甚至很多酱油项目的子公司,所提供的回馈都远远超过了墨厂。
    但即便已经是一种负累了,许宣也并没有选择关闭掉它。
    这里头说到底,还是有一些超逾收入、支出、收益这类冰冷的数字之外的、他自己的个人情感在其中。
    毕竟……那是曾经的起点。
    如今再世为人,从前的起点化作新的开端,这种感觉很有些微妙。
    呵。
    只是,现如今徽州墨业正是兴荣的时候,墨商数量众多。
    许家虽说在墨业上进展得不错,但却依旧算不上极好的那类。
    许墨主打的几款精品徽墨,在整个徽墨市场中名列上品或许不难,但要再向前一步,达到极品的高度,便有些乏力了。
    先前嘉靖朝时,徽墨还是罗氏一家独大的局面,“临池志夷”
    、“青蒲幽居”
    、“太清玉”
    等名墨也盛极一时。
    因为罗氏掌舵人罗小华同严嵩父子关系密切,借势之后,在名气上便有些泰山压卵的味道,很多现在的徽墨名品,当时都有些被压得喘不过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