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统治时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在后世被称为“崇祯起义”
    ,这一场起义源于一次干旱。
    崇祯大旱。
    据文献记载: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
    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
    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
    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
    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干旱初期,黄河流域仅少数地区有庄稼受害和人畜饥馑的现象。
    后来旱区向南扩展到苏、皖等省,个别地区有人相食的现象。
    到了1640年和1641年,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每年5月至9月旱情加重,禾苗尽枯,庄稼绝收。
    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
    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
    这种淀竭、河涸现象遍及各地,人吃人现象严重发生了。
    1640年,晋、陕、冀、鲁、豫严重干旱还伴随着蝗虫灾害和严重的疫灾,使灾情更趋严重。
    河南”
    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
    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
    陕西”
    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
    崇祯十二年(1639年),每石米价银一两,崇祯十三年以后,石米涨到银3两至5两,加上沉重的赋役,民不聊生,迫使农民揭竿而起,起义不断,导致轩辕王朝崩溃。
    崇祯时(1628~1643年)外有景茕国兵临境,内有连年旱灾。
    河北、山东大量灾民弃耕逃亡,很多村庄变成无人村。
    自然灾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并激化了社会动荡。
    崇祯时陕西关中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很快席卷大半个中国。
    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入首都,轩辕王朝第四代皇帝轩辕玄烨被迫宣布退位。
    “这就是有关崇祯大旱的全部了?”
    “是的宿主。”
    微泽沉吟片刻,有了想法,问道:“现在西北的旱情已经到什么程度了?”
    “叮——烈日暴虐,河干井涸,草木枯萎,禾苗不生。
    百姓四处逃荒,饿殍遍野。
    旱情发生之初,各县城还组织人力打井开沟、引水灌水等。
    但随着旱情的日益加重,这些原始的抗旱之策已无济于事。”
    微泽眉宇间也染上了焦急,旱灾已经持续三年之久,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死去。
    他不是毫无办法,只是要等一个契机。
    刘大宝忙安慰帝王,“皇上,物资已经到达西北了。
    一定会好起来的,老天爷会开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