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场雨而来的,还有朝廷拨下来的第二批粮食。
    雨是下了几场,看着天色,雨水天气会持续十多日,旱灾算是彻底过去了。
    可这遣返灾民回原籍的事,怕是很棘手。
    灾民逃难而来,家中和村子附近一切可吃的早就被吃了个精光。
    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回家老老实实种地,也要等来年秋收才有粮食吃,这一年多没粮食的日子可怎么过。
    所以就算旱灾已经过去,大部分灾民依然呆在粥厂不肯离去,至少留在这里每天还能有粥填肚子。
    知州大人原本放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之前施粥活动已经把官仓里的粮食施得没剩多少了,城中粮食铺子的粮食也收缴了,各个大户也没多余的粮食继续捐出来。
    若把自己手中的粮食分给灾民,打发他们回乡,数量又显然不够。
    难不成要用强硬手段赶回去?
    旱灾时对灾民绝对不能来硬的,一来是会引起灾民的反弹,二来上头一定会怪罪,这两条路哪条都没好果子吃。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旱灾已解除,上头除了拨过一次款粮和来年的种子和减免来年的赋税外,并无其他举动。
    这气候也好了,总不能任由灾民继续呆着。
    正当知州大人焦头烂额之际,朝廷第二批粮草安全的抵达了成都。
    且数量不小,加上州府里原有的粮食,正好够分量分给灾民们做口粮。
    知州大人看着那一车车粮食心花怒放,当即便运到粥厂去,按人头平均分了,才把盘亘了月余的灾民打发回了原籍。
    这下,灾民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不光是做官们的松了口气,城中所有的百姓亦是放心了。
    大家都怕灾民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闹起来吃亏的还是小老百姓。
    至于朝廷为何第一次拨粮量少,第二次量大,且第二次拨粮来得无声无息,知州大人事先都不知情。
    小宁和大牛二人的私塾先生是这么解释的:能做到知州这个官职的,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
    若此次旱灾一开始,朝廷便立马拨了粮食款项,知州大人定然不会像如本次这般,努力组织城中各方力量自救,反而会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朝廷上。
    而且,若本地的官员贪污风气蔚然成风,恐怕会拨多少吞多少,又转头向朝廷哭穷。
    最后救灾倒没救成,全部落入了贪官的腰包。
    第一次拨粮数目少,便是表明朝廷的了态度,知州大人定会竭尽全力自救。
    一来可以检验出成都府的知州水平如何,二来也能减轻朝廷的压力。
    至于第二次拨款嘛,却是朝廷对于知州大人的嘉奖了。
    冉樱听后恍然大悟,如此看来,现任的知州还算不错的。
    其实成都平原的村子虽遭了灾,但每家每户还有存粮,算不上是真正的灾民。
    只有周边无甚水利建设,且又贫穷得无存粮的村子才是真正遭了灾。
    如果知州一开始就采取强硬态度赶回去,或者置之不理,饿的奄奄一息的灾民能闯进城的几率实在很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