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爷爷的爷爷叫陈荣,听爷爷说,老祖宗是清政府最末的一批秀才。寒窗苦读十年,不为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每个读书人心中的梦想随着清朝的结束,可谓就此终结。
清政府被推翻,老祖宗最后的那点希望破灭。四十多岁的人,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死读书的顽固封建。
陈荣消沉了不久,奈何家底不丰厚,虽是小小地主出生,依旧经不起战火折腾。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陈荣只有改行谋生存。
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满脑子孔孟思想,真到了得靠自己维持生计时,陈荣才明白何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那时候,西方思想如洪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早灌入残破不堪的中国。对于陈荣这样的过时秀才,提不起抢,喊不出革命口号,扛不动包,又丢不起人做‘卑贱人’的活。上街转悠几天,只有怂着头回家。
整天在家唉声叹气,借酒消愁,长一句时不待我,短一句命运多舛。到最后竟然骂起他心中最为敬重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又说慈禧想效仿武曌,有那命,没那本事。
最后总结就是:“女人误国啊”。
日子还是要过,变卖些许家当,倒是可以维持,陈荣明白,这终究不是长久之事。且,自己小儿子还在读书,听说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要按照陈荣以前,早就开骂崇洋媚外,丢老祖宗脸。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西洋玩意儿,认为都是些奇淫怪技,怎能和中华上国几千年文化相比。
所以陈荣常常骂小儿子不学无术,要不是太溺爱,早逼回家。现如今,连自己想效忠的清政府都垮台了,陈荣也无脸再苛求什么。
随着思想的转变,陈荣其实倒是蛮支持小儿子的学业,因拉不下脸,也就只有不说话,默默出钱。
其实,清末时期,读书人本来就少,能识字的更是属于高层次人。陈荣最后没办法,帮别人写写家书,在街上卖卖字画,加上家里还剩的几亩地,再遣散丫鬟佣人,日子倒是勉勉强强能过。
一直至今,陈荣都告诫后人,必须读书识字。当不当官是回事,至少不管何时,混口饭吃还是能凑合的。
就这样过了几年,陈荣也把这个世道看淡了,乱世能安身立命就算大吉,富贵只有险中求,他不敢。一是年龄大了,背负一大家庭;二是本就没有一颗争世的心。
到最后军阀乱战,城市亦不那么太平,最后,陈荣干脆把所有家产都卖掉,回到了乡下。就留小儿子在外学习,其实,连陈荣都不知到底学些什么。
陈荣老家在湖南安庆,湘西一带地区,是穷的出名。战火虽没有波及到这里,但土匪山寨较多,也不太平。幸得陈荣年轻时认得几个好友,为清政府效力半辈子,清政府被推翻后,因当地名气较高,倒是继续做着官。听爷爷说,有个还是安庆县的县太爷。
有着他们的佛照,陈荣回乡倒也顺利,很快便安定下来。
那时候烽火连天,青壮年都被拉去当兵,其实很多人到死都不知道为谁效力,也不知到底打的是中国人还是洋鬼子。军阀实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枪,再拉上几个人,就是当地一小军阀。所以,军阀起的快灭的也快,但是也有些有本事的人,硬是从几十号人几十条枪,一直打到上万部队的。
战争多,死人也多。
而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东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中国人都特别眷恋自己乡土,无论如何,死后必须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客死他乡,都一定要入土祖茔。特别是孝子贤孙更要搬丧回籍,若周边亲朋好友知道,也会倾力相助,出资出力帮忙。
运尸回乡,在这几百里崎岖山路上行走,困难重重,一个新生职业由此而诞生。
赶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