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罢工在同治八年冬天爆发了。
    自然,那时还没有罢工这种说法,罢工不叫罢工,叫歇窑。
    前二团总肖太平一声令下,曹团的弟兄不伺候了,白家窑便歇了窑。
    那时也不懂罢工的艺术,既没成立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也没推举工人代表。
    大伙儿都还依着曹团里的老规矩认自己的二团总肖太平说话,歇了窑就在各自家门口晒太阳,闲扯淡。
    这期间,王家窑的王大爷,李家窑的李五爷见缝插针都派人到侉子坡来了,不少弟兄就在肖太平的许可下,暂先去了王家窑、李家窑下窑。
    更多的弟兄哪都没去,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等着听候肖太平的招呼。
    这时,肖太平已在弟兄们面前透出了一丝想自己弄窑的意思,让弟兄们十分兴奋。
    在弟兄们看来,要想长期在大漠河畔扎根,自己的当家大哥肖太平是该早点出头盘下一口窑,这样,弟兄们日后才能有所依附。
    有先见之明的弟兄从这时起,便把肖太平视若窑主了。
    肖太平的两个弟弟肖太忠和肖太全更是起劲,歇窑第二天就带着肖家几个族里的弟兄四处窜着替肖太平探寻可以立窑的地块。
    不料,却是瞎忙活。
    有露头煤的地没有谁愿意卖——就是愿意卖,肖太平也买不起。
    见不着露头煤的荒地,有人愿卖,肖太平却又不敢买,怕挖下几十尺见不到煤,白耗银子。
    末了,肖太平黑着脸和肖太忠说了实话:自己独立开窑还不到时候,眼下只能从白二先生和章三爷手上包下一座窑来伺弄……
    弟兄们这才明白,肖太平让大家歇窑的目的不单是为那两个死在窑下的弟兄多争几两银子的抚恤,更是为了包下白家窑。
    不过,弟兄们都不太相信,靠歇窑就能制服章三爷和白二先生。
    肖太平说他信,弟兄们也就不敢说不信了。
    曹二顺那时偏麻木得很,和妹夫肖太平住在一个院里,却不知道肖太平为包窑破釜沉舟的决心,还满脑袋都是到白家窑下窑的念头。
    肖太平叫歇窑,他不能不歇,歇下后没事可干,免不了就想大妮。
    可一日不去白家窑下窑,一日就看不到大妮。
    这就让曹二顺对歇窑有了很深的抵触。
    到得歇窑第四天,曹二顺终于忍不住了,背着肖太平去了白家窑。
    原没想过要去下窑,只想去会会大妮。
    不料,到了窑口,正逢窑上开午饭,王柜头笑笑地招呼曹二顺吃饭。
    曹二顺说不吃,王柜头偏叫曹二顺吃,曹二顺肚子饿便吃了。
    吃过之后,照例到大妮那儿喝水。
    喝水时,大妮一副忧怨的样子看着曹二顺,让曹二顺怪不安的。
    大妮的铁匠舅舅也说他,一脸的不屑:“你们这帮侉子不是歇窑了么?你还来干啥?”
    曹二顺讷讷无言。
    老铁匠又絮絮叨叨地说:“别以为自己了不起,往常没有你们这帮侉子,人家白家不照开窑,照出炭么!”
    曹二顺这才很羞愧地说:“那……那是,那是……”
    就在这时,王柜头叫了起来,喝使大家下窑干活。
    曹二顺便鬼使神差地过去了,习惯地背起一只煤筐,跟着十几个背煤的窑工下了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